内容摘要:中国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是从企业的自身,还是国内和国际的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企业还会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
(电视通稿·国内·时政)(关注十八大·访谈)十八大代表王民:中国装备业将既强又大
编辑:刘国铮 王竹艾
审稿:万智炯
终审:任 忆 郭亚冬
主持人:听他们讲述风云激荡,在这里读懂今日中国,欢迎走进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领军者说》。中国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是从企业的自身,还是国内和国际的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企业还会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来自江苏代表团的党的十八大代表王民,王民代表,你好。
王民:您好。
过去:60亿到1000亿的飞跃
记者:首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过去的这十年来,企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王民:徐工集团在十六大召开那一年,它的营业收入也就是60多亿人民币,这十年过来了,今年徐工集团将要突破1000亿元的大关,所以从规模上,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更重要的是,这十年从量变到质变有一个提升。
记者:量变到质变是从外在的环境还是从企业的自身(变化)?
王民:我是讲的企业的自身,因为你要达到1000亿的规模,没有不断的新产品的开发不行,没有国际市场开拓不行,没有理念的更新也不行,所以促使着我们,这种竞争就促使我们要变化,要进步。
过去:只有国家大发展 才有企业大发展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我们国内的环境,包括国际的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样的变化?在这十年中?
王民:应该说整个的中国的企业,都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进步,所以只有国家的大发展,才有企业的大发展。这个是锻炼了一批企业,也锻炼了一批企业家,国际的环境,应该说是从弱到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来的,大概在十年前的时候,徐工的出口收入也就是3000多万美元,去年我们接近11亿美元。
记者: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王民:在很多国家不是用一台、两台来计算,(我们)已经用市场占有率来衡量自己的地位了。
过去:从“价格战”到“差异化”竞争的跨越
记者:现在我们了解到徐工集团在国际机械工程行业里面,已经排到了前五,甚至马上进军前三,那么在这么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当中,中国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您觉得最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民:谢谢你这么了解徐工,十年前的徐工,在国际工程机械排行榜上见不到名字,去年的排行我们世界第五位,这个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国际竞争当中,徐工已经是产品系列非常完整,而且是主机、零部件同步发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我们现在已经从单纯的打性价比这样“一场战斗”,到逐渐打差异化的一场竞争,当然我们差距还是有的,差异化的产品已经开始批量地走向国际市场。
现在:自我提升的最佳机遇
记者:那么您怎么看待未来五年中国企业的发展?
王民:现在很多企业感到比较不舒服。但是对徐工来讲,对我来讲,我认为是一个绝好的一个内部练兵,内部转型升级和提升技术创新的一个好机会。
记者:这个机会着重在哪些方面呢?能不能给我们具体地介绍一下?
王民:这个在未来五年,通过近两年我认为特别关键,转型升级要抓紧,否则的话,我们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还是一种只求量不求质,只求速度不求效益的那种发展。所以我想,未来的五年一定要在前两年打好基础,才能使我们不只简单地靠消耗资源,靠污染环境来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利润率比较低的一种发展,所以我们追求的还是一个要转型升级的一个发展。
现在:研发投入的关键时期
记者:我也看到了这种,对于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这种实践。比方说咱们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研究所,那么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可能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深入地研究。那么您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对于一个企业的这种成长的助力。
王民:我们徐工每年的这个研发费用都在十几亿元人民币,大概占我们销售收入的5%左右。作为一个企业来讲,简单地靠模仿和追踪别人技术是不行的,而且现在欧美的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很防备我们。所以说你现在要发展,你必须有大的投入,包括人才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发展战略上、定位上一个投入,这要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我说过一句话,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在产品的研发上投入一点都不能减少。最近我们收购了一个德国的一个企业,一个老牌的企业。这个企业之所以被收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经济不太好的时候,它在研发上减少了投入,所以对我们来讲科技是十分重要的。
未来:中国装备业将既强又大
记者:那么您又怎么看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那么在这种格局变化当中,中国的企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王民:装备制造业行业,中国不仅现在规模是最大,在未来可以预言,中国在装备(制造业行业)是既强又大,完全有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在世界前几位上,会有相当的一批,我觉得按照这个路走下去,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国的企业能够成长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企业,就是产品可靠,制作精美,服务良好,全世界的用户用上中国的工程机械产品,用到徐工的产品,他肯定就是感觉又不一样。
未来: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记者:那么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和国内的整个经济增长的放缓,那么面对种种的挑战和压力,徐工也好,中国的企业也好。您觉得除了像刚才您说的积蓄力量,在改革上重点需要突破的领域在什么地方?
王民:对我来讲,我是一个地方国企,69年历史。在一个充分且激烈的竞争行当当中,打拼到今天确确实实,我的职工,包括我们地方党委政府的呵护,都是非常到位的。那么未来的发展,对我来讲,对徐工来讲,需要就是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个我要呼吁。绝对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资源垄断性的企业,搞一个比较单一的一个机制,我讲的是产权的结构。所以我最希望就是在国企的改革上,没有到位(的)要继续去做,做好的要继续深化,不能停步。
未来:树立企业文化将增强企业竞争力
记者:那么对于我们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刚刚您也聊到这方面的话题,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当中,需要怎么样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呢?除了体制的改革方面,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内容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民:外部是要把资源凝聚起来,通过我们的渠道,通过我们布局把外部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集聚起来。内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企业的文化做起来。我想一个,真的最终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必须有让世界的用户了解到我的企业文化。这个文化很重要,这个文化不仅能把内部的人才凝聚起来,也能够把外部的客户凝聚起来。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一步的话,徐工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企业。
记者:这个文化核心是什么呢?就我了解到的,咱们企业的文化“行大道、担大任、成大器”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王民:讲得非常好,这是我们核心的价值观。
记者:那么这个价值观是不是也体现着中国企业,徐工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所肩负的这种责任、理念,和我们工作时候的这种动力?
王民:是这样的,因为一个企业,它要做到世界级企业,首先根要扎得深,要把这个根置身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和企业的文化当中。才能长成一个参天大树。靠文化来影响一批人和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徐工有一个很大的特色,近20年来,哪怕是外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人才的互相流动也很大,徐工的高管和技术核心团队,一个都没有走。这是一个被很多的领导、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就被徐工的文化所吸引,被徐工的事业和目标所吸引。
记者:其实聊到这个事业。一个人的职业和事业其实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就是他从心底里是不是非常信服这份事业,那么在这个,徐工工作,包括在像徐工这样企业的当中工作,他是不是觉得自己非常有人生追求的目标,甚至这种,事业上的满足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王民:是的,是的。他们在里面受到尊重,有事业的平台,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比较好的分配的激励机制,他们就能够在这里踏踏实实心无旁鹜地去工作。
未来:外企投入应从装配厂转型到零件生产
记者: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民:中国企业现在已经大踏步走出去了,我们在国外已经收购兼并,建厂,做自己的维修配件中心等。国外企业现在,我倒希望他们能在一些核心零部件的这些产品,在中国能够通过和我们合作,当然他们也可以独资去做,这样他们才能够用中国的一些市场的优势,也和中国一些人才的优势结合起来。我觉得国外企业来了以后,对他们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变化。因为他们过去投入,都是投入一个装配厂,把核心零部件放在其他国家,它不拿过来,现在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转变一下。
主持人:好的,再次感谢来自江苏的党的十八大代表王民先生,感谢您,王民代表。
王民:谢谢。
新华社十八大报道组北京报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