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年轮不足以成为划分产业变革的坐标,也许很多前瞻的思考和历史的回眸都在连贯的岁月中清晰。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讲述者,又该为全新的产业图景作何描绘。
新增长:事缓则圆还需微中求增
水盈则溢,月满则亏。相比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回落的增速让中国汽车在头脑发热后亟需冷静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累计销售汽车1930.64万辆,同比增长4.3%。车市也进入到被称为“微增长”的时代。
微增长还是增长,其实换个角度看,更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纵观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开放程度如此高的中国,国内品牌能够顽强发展,绝对是一个罕见的产业现象,但当“后发优势”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释放后,也必然走入打破瓶颈的拐点。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对“后发优势论”的论述,应该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方面。当宏观经济的热钱不断涌动,劳动力资源不再廉价,核心技术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时,制度的铺陈和结构的调整成为影响下一轮增长的突破要素。
爆发式增长的戛然而止,涤荡着鱼龙混杂的泡沫;事缓则圆的新增长,呼唤制度的破解和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难以在信息技术、人员培训、专业打造、品牌建设、品质管控等方面投入资源的企业,会因当初的短视而捉襟见肘;一方面,通过集团化发展,推动行业的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增强资本实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必然会大大提升。
新变局:不破不立避免老生常谈
以市场为主要导向,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基本论调。不找市长找市场,是国内汽车产业很难迫近的理想。公车改革是首当其冲,“十八大”后,中共新一代领导层在政策上的求真务实,给整个社会刮起了一阵新风,轻车简从的倡议逐渐成为共识。自主品牌如何抓住该历史契机,着实值得思考。
习近平主席近期在谈及中国经济基调时曾表示:超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指望再次出台组合拳救市,或是短期的振兴规划多少不切实际,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直面当前的变局。
相对而言,未来较低的增长速度,必然酝酿出新一轮的格局调整和微观探索。通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也是“内涵式增长”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一线市场受交通条件制约开始趋于饱和,而内地广大的中小城镇以及城乡结合部等‘次级’市场开始形成,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汽车消费开始向普通收入人群转移,购买力释放也开始向第二梯次人群滑动,换购等消费升级,也使得多元化的产品需求落地生根。
此外,面对消费者对产品、技术、品牌升级换代的要求,车市产品结构、品牌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集团化战略勾勒强者更强,兼并重组和跨区域合作,新技术领衔和后市场服务升级,都有望成为今年的标志性命题。
新出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新变局呼唤新出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变革中的汽车产业永远是不变的主题。
新能源汽车能否在资源环保的压力下再获契机?汽车后市场作为产业链的巨大金矿,能否被挖掘的深入和有效,号称全球“最长尾巴”的后市场又如何做细做实?
大规模、连锁化的后市场诞生的同时,也必将涌现出188体育投注:个性化、便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尾部空间”。头部意味着单一性的大规模生产,而长尾意味着差异化,多样性的小批量生产,二者并存,又各有分工。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地缘政治的异常复杂,因国家利益的取向而平衡产业价值,甚至企业价值,投资自由化的变革能否暗度陈仓?
另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海外市场,也为“走出去到走进去”提出更为精细化、精准化的拓展能力。海外市场怎么做,汽车出口何以从1.0时代向2.0时代转变。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如何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面对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态势,如何发力扭转?告别十年前自主品牌还需要为准生证而东奔西走,在十年间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量级企业,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三小。如何突破品牌天花板,破解中低端轿车的壁垒,正逐步实现向高端车型的转移。
新增长不应过度悲观,新破局不可盲目乱撞,而新出路更应呼唤模式和制度的变革,正所谓不立不破,惟其如此,又需惧怕怎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