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怎样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于刃刚教授 |
时间:2013/5/24 9:59:00 浏览:1048次 |
“有中生新”重在产品升级换代,“无中生有”应从建设生产基地入手 记者: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强调,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这是一项非常迫切也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您看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哪里? 于刃刚:转型就是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即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记者: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省委提出既要坚持“有中生新”,又要坚持“无中生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于刃刚: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完成的,可以说,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石。从实践来看,后发地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对标行动”,进一步明确产品的升级目标,制订技术演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培育技术品牌,加快新产品研发,朝着“精、深、专、特”的方向发展。 “无中生有”主要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可以做到在产业内甚至产品内分工,实现在更大区域范围的要素优化组合,从而达到共赢。从我省实际出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建设生产基地入手,通过技术引进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应立足现有基础,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在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开创新局面。 大项目、好项目是撬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杠杆 记者:无论是“有中生新”还是“无中生有”,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但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大项目、好项目相对较少,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于刃刚: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是撬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在我看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两点要特别重视: 一是项目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仅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央企、民企、外企进河北的机遇,力争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使我省相关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当前,要特别重视提高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领域的产业集中度。在这方面,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比如,可以重点扶持省内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可以通过在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要素供给、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的方式,在适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产业领域进行整合重组;可以引导那些在全国各地已经做强做大的冀商企业向本土回归,等等。 二是要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这是搞好项目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保证。当前应特别注意清除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任何部门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限制或禁止民营企业的进入。与此同时,对那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确保引得来、留得住、做得大。 记者:说起工业转型升级,就必然要谈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实际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正是困扰我们的一个“老”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于刃刚:其实,对这些“老”问题,我们早就有相应的“老”办法。其中的关键,是能不能真正抓住关键环节,把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比如,增加研发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但科技投入长期偏低正是制约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当中既有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一级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重视不够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强化监督和问责,让各级政府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就是真正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重点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成为创新主体。 关于科技创新,我想重点谈谈协同创新问题。协同创新既是整合区域内科研力量、尽快实现重大科研突破的有效手段(对于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讲更是如此),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国家已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建议我省实施“河北2011计划”,紧紧围绕我省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望尽快实现大的突破,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环境治理主要是靠“有形的手” 记者:环境治理是一项关系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关于如何做好环境治理工作,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另一种则认为市场更有效率。对此,您怎么看? 于刃刚: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进,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我认为重点还是要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一方面,从短期来看,要使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整治工作,比如我省实施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等,这些工作理应也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从长期来看,强化节能、降碳、减排考核目标的刚性约束,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确定和分解、产业环保准入门槛的设定、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措施的制定等工作,主要也是政府的工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市场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因为只有这样,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和体制才能尽快得以建立和完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高效率。 记者:环境治理离不开全民参与,但目前很多人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说起雾霾天气痛心疾首,少开一天私家车坚决不干。这说明我们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于刃刚:的确是这样。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自然环境的基本作用。自然环境有两大最基本的作用,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二是为人的自身生存提供空间。这二者在通常情况下是相互排斥、相互挤压的。所以,环境保护的目的是求得这两个“空间”的最大公约数,做到既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发展,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我认为,只要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公众就会从自我生存的角度出发,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来。同时,这也能为加快发展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阻力。
来源:河北日报 |
上一篇: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机构职能转变工作 下一篇: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