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然而,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升级版”必须应对的重大考验。如何看待当前的产能过剩?如何化解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发展之“癌”
工信部2日公布了2013年第二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全国67家企业,淘汰项目全部属于低端造纸行业。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之“癌”。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闲置产能高达21.4%。 据了解,国际上公认的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2%左右。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75%,光伏仅为60%,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产能急剧扩张,需求大幅度下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 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已连续16个月下降。
绝对性过剩、结构性过剩
“产能过剩本身并不可怕,‘供过于求’本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表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告诉记者,分析当前产能过剩,发现并不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一些行业的绝对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据统计,当前不仅钢铁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消费峰值,水泥行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的水泥生产能力已经接近30亿吨,但需求仅为22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75%。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已是绝对性和长期性的。 目前,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电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也出现了产能过剩。据统计,2011年,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已达到35GW,占全球产能的60%,但产量只有21GW,产能利用率60%;风电设备产能为30GW—35GW,产量18GW,产能利用率低于60%。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端制造产能短缺并存,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产能已呈现绝对过剩,但大量关键设 备、核心元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
以改革促转方式调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是造成这一轮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产业发展,特别是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使部分企业更加看重投资项目以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资源,造成投资行为异化。而从中央政府角度来看,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存在弊端,扭曲了投资者行为。” “化解产能过剩关键要靠改革,把权力进一步下放,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祝宝良指出,化解产能过剩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加快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