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的奇迹。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公认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新项目投资带给了机械制造行业持续的繁荣。
然而,十二五伊始,国家提出了调结构、稳增长的新战略。在新开工项目持续减少的背影下,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如何调整思路,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持续成长的“蓝海”、保持业绩的增长呢?
蓝海布局
作为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卡特彼勒从上世纪70年代以优质的工程机械进入国内市场并站稳脚跟,时至今日早已悄然转身,脱离了工程机械的“红海”,在中国布局了完整的业务模式,开拓出一片片成长的蓝海。
在卡特彼勒的中国业务版图上,工程机械仅是一个分支,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燃气轮机、再制造、物流等多元化的业务分别在各自的领域满足客户的需求,卡特设备已经悄悄渗透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同时支持企业的持续成长。
稳增长的目标在于,把产业的持续增长放到比快速增长更重要的位置上。收起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卡特彼勒持续的研发投入就是为持续增长积蓄力量的过程。卡特彼勒一贯重视研发的投入,即便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也是如此。这充分显示了卡特彼勒对中国市场长期成长的信心。这种远见曾一次次引导卡特彼勒率先走出低谷,步入复苏的上升通道。2009年是刚刚过去的世界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阶段,许多行业都削减了开支,卡特彼勒也不例外,推迟了许多项目的扩展。而研发中心的建设则是少数几个按原计划进行的项目之一。这种坚持研发投资的措施在经济复苏后产生了巨大的收益,有力地推动了卡特彼勒在中国大型装载机以及发动机项目的进展。至今,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拥有多个发动机试验台架,能够支持开发几十匹到3000多匹马力的柴油机。还拥有一个多功能的整车集成中心,多个燃油系统实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和化学实验室,翻滚保护实验室,液压系统实验室和先进的虚拟仿真中心。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该中心完成了多种系列发动机和整机的国产化以及全新的发动机和整车的开发,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调结构,同样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从粗放式的经营转变为可持续、健康的成长。再制造就是卡特彼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它利用再制造技术和顶级的制造工艺对使用到期的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使其与新产品一样。该流程减少了废物的生成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制造新零件对原材料的需求,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卡特彼勒在再制造领域同样拥有非常领先的技术。2006年,卡特彼勒与中国发改委签署意向书,将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支持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是第一家在中国获得再制造许可的外国独资公司。为了支持中国客户和代理商以及亚太区的其它客户,卡特彼勒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区域再制造中心。2009年12月,卡特彼勒宣布与中国玉柴组建再制造合资公司,该公司将为玉柴柴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以及部分卡特彼勒柴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提供再制造服务。
向“新奶酪”要增长
在谈到对行业与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看法时,卡特彼勒发表了积极、乐观的观点。
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欧博赫曼(DougOberhelman)表示,“我们预期在2012年将保持增长,并继续执行我们的战略,尤其在产品质量、产品开发、整合并购资源、增加产能等领域。”。
在卡特彼勒的全球业务中,亚太地区特别是是中国、印度及东盟国家都是重点成长的区域,将对卡特彼勒的长期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卡特彼勒的“新奶酪”。这种的乐观预期,并不仅仅是着眼于工程机械一个领域,而是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基于对自身业务多元化的信心而做出的判断。“长期来讲,印度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对陈旧基础设施的修复,以及由于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增长带动的商品上升周期将长期推动我们所在的行业增长。”卡特彼勒集团总裁瑞拉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