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经网消息 2013年4月16日,中机联在京组织召开机械行业科技社团工作座谈会。会议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推进“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落实,交流研讨服务行业科技、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和作法为主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机联会长王瑞祥,中机联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于清笈、赵驰(兼秘书长),副秘书长李海燕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的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以下为中机联执行副会长张小虞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
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规划和意见,充分肯定了自主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和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机械行业科技工作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下面就机械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和意见的精神要点、以及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能及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打算,谈三点意见。
一、机械行业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机构与服务平台
据统计,2012年,机械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7.6万家,约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3%,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工业约20%。可见,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地位日益突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机械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渝的把完善和建设行业创新体系作为协会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现已取得很好的进展,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机械行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特别是针对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前沿性技术、关键基础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研究能力弱化和缺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数量不足等问题,2007年,机械联合会启动了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了《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和《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在各行业中首次建设了一批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构建完整的机械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机械行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10多家,占全国的25%左右;院所和企业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多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4家;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行业重点(工程)实验室91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32个,行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65家,行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22家,行业计量检验机构29家;相继组建了绿色制造技术、多功能农业装备、汽车轻量化、汽车制造装备、高速精密机床等1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机械联合会围绕科技、质量、标准等初步形成了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检机构、专业协会(学会)等组成的行业科技工作体系构架。
二、简要报告一下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快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和意见的有关精神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发[2013]4号)。“规划”从三个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方向做出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装备、科技资源平台、标准检测平台等。其中包括:围绕部门、地方优势和特色,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等。二是增强重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包括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能源交通的创新能力建设。建设的重点包括:机械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高端仪器仪表、先进实用农机装备,高效内燃机、汽车材料与结构轻量化、汽车节能技术,大型特大型石化技术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能力提升等。三是提高重点社会领域创新能力,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公共安全等。四是强化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包括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创新集聚区等。五是要推进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包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中试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深化转制院所改革,增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组织作用,加强对科技咨询、技术评估、信息服务和创业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增强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组织,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等。六是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创新紧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等。提出加快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进程等。七是要完善创新能力建设环境,包括整合共享创新资源,加强国家、行业、地方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统筹衔接,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国际合作等。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转制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今年3月1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由四个功能:一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二是集成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重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四是吸引、汇聚、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队伍。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和现有创新载体的发展基础,选择具备优势创新条件和基础的领域,试点建设15-20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到2020年,在试点建设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国家层面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引导现有创新载体围绕创新链合理建设、明确定位、有序发展;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探索形成灵活、高效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总体部署: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研究实验基地建设;着力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工程技术研发基地的资源协调和综合集成,解决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面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各类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发展与协调,为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完善建设布局,强化服务能力,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重点领域:建设基础性、公共性;面向重点工程国家重大创新基地;面向农业;面向新兴产业;面向冶金、机械、石化、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传统产业。建设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是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方式。一是一家为主、多家参与;二是多家共建;三是联盟组建。
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确立了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当初建设机械行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下一步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的有关精神,加快建设、优化布局、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是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打算
以“十八大”精神和“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加快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全面落实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重点,着力构建起符合机械工业技术发展规律的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机械工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转化能力。
1、加强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2、将中心实验室、标委会、质检机构、专业协会(学会)作为行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抓手,使之积极发挥作用。
3、加强在试验验证技术、可靠性技术、基础工艺、基础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和资源节约利用等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4、重视重大技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加强对挂牌运行的行业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管理,建立科学、有效地考评制度,促进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康运行和发展。
6、发挥专业协会、学会等在行业科技创新组织协调、产业政策制定、科技咨询、技术评估、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希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行业创新服务体系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